大宋重修廣韻是公元1008年,由陳彭年等人奉詔,據切韻所修訂成之韻書一部。廣韻共收字二萬六千一百九十四,列三千八百七十四小韻,分爲上平聲、下平聲、上聲、去聲、入聲五卷,共計二百零六韻。
廣韻的版本
廣韻自纂成至今,刻本、鈔本達百種之多。若因註文詳略之分,可分爲詳註本與略註本。若觀其刊刻源流,詳註本又可分爲兩類,一類是福建私刻之鉅宋廣韻,稱「鉅宋本」,一類是臨安國子監所刊刻大宋重修廣韻,稱「大宋本」,此類版本今有「高宗本」「寧宗本」「巾箱本」。
迨至清代,校刻廣韻者甚衆,此衆刻本中較爲通行者有三系,一是康熙年間張士俊所校刻「澤存堂本」,一是光緒年間黎庶昌所校刻「古逸叢書」本,一是民國初年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之南宋「巾箱本」。
韻典網所收錄廣韻係基于「澤存堂本」之周祖謨廣韻校本,其正文文字來自漢字データベースプロジェクト,書影來自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聲母、韻母、等韻分類遵循rhymedict與廣韻全字表。
聲母
循廣韻之編排方式,相同韻目之小韻排列一處,但其聲母未爲標明。廣韻之聲母系統是根據後世之三十六字母、等韻圖等文獻,及以反切系聯法所得出。早期韻圖囿於三十六字母之成見,認爲廣韻聲母系統與三十六字母相同。清儒陳澧最早利用系聯法(即將相同反切上字的小韻合併稱一個等價類)考得廣韻共有四十聲類,即從三十六字母之照穿牀審中分出莊初神山,喻中分出于,而合并明微。白滌洲重新使用系聯法,自見溪疑影曉來中又分出居去魚於許力六聲母,同時區分明微,爲四十七聲類說。曾运乾于四十七聲類基礎上又將精清從心分爲作子倉七昨疾蘇息,謂五十一聲類。
王力循音系學之方法,于三十六字母基礎上自照穿牀審中分出莊初崇山與章昌傳書,合并幫滂並明與非敷奉微及泥與孃,同時將喻母三等分出並與匣母合并,爲三十五聲母。邵榮芬認爲泥母與孃母不應合并,亦自禪母中分出常母與俟母,爲三十七聲母。
韻典網採用三十八聲母之分類系統,是于三十七聲母之基礎上,將喻母三等分立爲云母,不并入匣母,其由主要是廣韻反切中未涉及云母與匣母混切,且云母至後世爲次濁音,與全濁音匣母不同。縱然云母與匣母上古來源極可能相同抑相近,但至少至切韻成書時期已經分離,故不應列爲廣韻之同一聲母。
韻目
廣韻之所謂「二百零六韻」即韻目,五卷中上平聲二十八韻目,下平聲二十九韻目,上聲五十五韻目,去聲六十韻目,入聲三十四韻目。韻目是爲詩文創作而分,故分平上去入四聲,與韻母不同。廣韻每一韻目可視爲一韻母或數韻母加聲調之集合。如廣韻東韻目下包含東一和東三二韻母之平聲字,與之對應又有董送韻目,分別包含東一與東三之上去二聲。與東對應之入聲韻目屋亦可分爲屋一與屋三之二韻母。
廣韻去聲有特殊四韻目祭泰夬廢,平聲上聲中無與之相對應之韻目。由于該四韻目之上古來源與入聲關係密切,以此又稱「次入聲」。
廣韻韻目中缺少冬系上聲、臻系上聲、臻系去聲及痕系入聲,並非全無此四韻目之字,而是字數太少,廣韻編纂者將其併入其相鄰韻目。韻典補全該四韻目,分別爲湩、𧤛、櫬、麧。
重紐
重紐是「于『脣、牙、喉』音『支脂祭眞仙宵侵鹽』八個韻系下之小韻中,通過反切系聯歸一類,卻列爲不同二小韻之現象」
廣韻支、脂、祭、眞、仙、宵、侵、鹽八韻系由於存在重紐,韻典網中將其中每韻目又分爲重紐A類與重紐B類,分別對應韻鏡中置于第四行之三等小韻之韻目與置于第三行之三等小韻之韻目。
關於重紐之更多解釋,請參閱「廣韻中的重紐與重紐歸類問題」。
等韻圖
等韻圖又簡稱韻圖,是唐宋之後新生之音韻分析方法一種。傳統韻圖有韻鏡、七音略和切韻指掌圖等。此類傳統韻圖皆基于三十六字母而分析切韻音系,然而由于三十六字母之所反映是中古後期聲母系統,與切韻時期者不同,因而產生有「假二等」、「假四等」之問題。同時由于未充分意識到重紐之存在,又導致重紐小韻排列混亂之問題。韻典網之等韻圖未拘泥於傳統韻圖之格式,完全循廣韻之聲韻系統生成,故而已避免以上問題。
關於開合
韻典網對每一韻之開合分類完全參照韻圖。韻圖有一例外,即某些轉標註有「開合」,譬如「內轉第十二開合」,韻典網一律作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