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音韻代戲曲家周德清所著的記錄北曲音系的韻書,也是自切韻後第一個脫離切韻框架,記錄現實語音的韻書。中原音韻分兩部分,前一部分是韻書的形式,分爲十九韻,每個韻內又分平聲陰、平聲陽、上聲、去聲、入聲作平聲、入聲作上聲、入聲作去聲,按小韻編排,不註反切。後一部分是關於韻譜編制體例、審音原則的說明,介紹了北曲的體制、音律、語言以及創作方法。

由於中原音韻與傳統韻書體系大異,四庫全書沒有將它像其他韻書一樣收入經部小學類,而收入了集部詞曲類。中原音韻在後世的詞曲創作中被奉爲圭臬,代戲曲家沈寵綏度曲須知卷首「詞學先賢姓氏」一節將周德清名列第一,駕於關漢卿王實甫之上。

韻典網中原音韻的文字來自有女同車維基文庫兩份數據,書影取自浙江大學圖書館掃描的欽定四庫全書·集部十·詞曲類·中原音韻poemBYVoid據此校對,並根據蒙古字韻寧繼福所著的中原音韻表稿歸納了音系。

聲母系統

中原音韻的聲母系統與現代官話相比,有若干特點:一、母獨立存在,尚未與母合口呼合流。二、見溪曉母細音尚未齶化,與組保持對立。三、疑母殘存若干小韻,大部分與母合流。四、知二莊(外加攝)、知三章形成互補的音位變體,沒有對立的存在。據此共擬爲二十一聲母,分幫非端來見影精心照知五類:

聲類 聲母
幫非
端來
見影
精心
照知 穿

韻母系統

中原音韻除了蕭豪韻以外,均祗有一個主元音,根據介音的不同可分爲開合齊撮四呼。

聲調系統

中原音韻平聲分陰陽,入聲派三聲。具體來說,全濁入聲歸陽平,次濁入聲歸去聲,清聲入聲歸上聲。入聲不單獨設立韻部,但在陰聲韻韻部內單獨設立小韻。關於中原音韻時代北音是否有入聲,還存在爭議。周德清語:「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者,以廣其押韻,爲作詞而設耳。然呼吸言語之間還有入聲之別。」這句話成爲爭議的焦點。